全部 / 兴趣交流 / 生活杂谈 · 2023年2月1日 0

我们玩游戏时,究竟在玩什么?

本文最后更新于 42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改变。

本文的形式为想法汇总,可能并未遵循一定的逻辑次序。

journey

伟大的幸福学家伊壁鸠鲁准确而精妙地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三类:第一类,自然的、必需的需求:这些需求一旦无法满足,就会造成痛苦。因此,它们只是衣食之需,很容易满足。第二类,自然的、却不是必需的需求:这是性满足的需求,尽管在拉尔修的报告中伊壁鸠鲁并没有把这一点表达出来。性需求更不容易满足。第三类,既非自然的、也非必需的需求:它们是对奢华、繁荣、富丽、辉煌的需求:这些需求无止境,且很难满足。

《人生的智慧》

我们玩游戏时,究竟在玩什么?

把游戏这一媒介拆分开来,它可以被简单概括为“故事(plot)”与“玩法(gameplay)”,前者是人类所有艺术形式的共通点。人们研究自然现象,于是产生了神话,书籍是故事最原始的形式;人们撰写乐谱,从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也来源于故事;人们不惜花费日夜刻出雕塑,让后人铭记英雄们的事迹;人们拿起画笔点缀白板,故事由此得以更直观地展现,玩家们玩游戏,当然也是在体验开发者写下的故事。但现实告诉我们,故事并不是游戏最突出的特点。任天堂就以玩法为主导开发游戏,游戏之父宫本茂直言讨厌让游戏出现电影式的“播片”,不少蓝海玩家看到剧情部分更是避之不及,无法接受慢节奏、故事复杂的作品,玩家们玩游戏时,似乎更愿意体验玩法。

我为什么玩游戏

本段仅代表个人观点,较主观

人的一生在我眼里由“生存”与“娱乐”构成,“生存”是所有生物的首要目标,无论是人类还是动植物,活着的目标必然包含着“活下去”;“娱乐”似乎无足轻重,但实际上它也是作为一个“人”必须拥有的一部分。

最后生还者

人类不是单细胞生物,不是细菌或真菌,智慧会思考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是为了“机械般”的生存,那精神也会因此崩溃吧。“活下去”,这是宫崎骏执导电影《幽灵公主》的宣传词,宣传生命的可贵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它们其实侧重于展示“希望”,只要活下去,世界如此广大,未来总有希望。换句话说,被永久囚禁在牢笼中,没有任何娱乐,勉强维持生命之人能称为拥有人生吗?

世界或许也是一个大牢笼,但娱乐可以带给大多数人幸福与快乐,猫咪玩弄猎物,狗狗追逐丢出去的球,原始人围着火堆跳舞,甚至身处末世的艾莉也幻想着打电游,快乐是拥有情感的生物们的必需品。我害怕一成不变、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在学生时代,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上学、作业、睡觉,如此循环,甚至连学习的知识点都是不变而重复的,于是在高三最忙碌的时期,我也抽出时间玩游戏、看电影,没有它们,生活仿佛无法继续。

我并不否认某些学霸可以潜心学习数年的时间,甚至像“韦神”一样从数学中获取快乐,因此我也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定力强、特能吃苦的人,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成为了生活的动力之一,而游戏就是其中一种相当吸引我的媒介。

既然快乐是生存的动力,那我是如何从游戏中收获快乐的?我的快乐来自于“新”的东西,我玩游戏也是在玩“新”东西。在单机游戏中,通关便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因为它的剧情、玩家已经被琢磨透了,二周目的“新东西”已经难以支撑起通关所需的时长(特别喜欢的作品除外),虽然喜欢游戏,但我绝对无法接受一辈子只玩一款游戏。

“新”的程度决定了我愿意花费的时间。游戏相比其他媒介,“新”的程度更加彻底,一个全新的单机游戏包含着全新的故事、全新的玩法、全新的音乐与关卡,因此游戏成为了我的主要娱乐方式,游戏时间占据娱乐时间的大头。对于网游来说,它的剧情、玩法、音乐等等几乎一成不变,“新”只体现在每局开头对手的不同,我无法接受将时间花费在如此单调的变化之上,因此网游不属于我的游戏范围(可能网游的乐趣还来自于买新皮肤、战胜对手的虚荣心上,但这对我而言更毫无意义);对于“刷刷刷游戏”来说,“新”只体现在数值方面,拥有一把顶级武器让杀敌速度变快了,我无法接受将时间花费在简单的数值改变上,因此“刷子游戏”也不属于我的游戏范围。

而到了单机游戏,或是更具创意的独立游戏,通关一款、买下一款,拥有的一切都崭新出炉,每一款游戏都让我成为了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展开一段故事。玩《羞辱》时,我成为了被陷害的科尔沃;玩《上古卷轴》时,我成为了无所不能的抓根宝;玩《Oneshot》时,我亲身入局,深刻感受到了开发者对玩家的爱。即使时光流逝,我永远无法忘记从初始神庙走出时俯瞰海拉鲁大陆的那刻,也永远无法忘记戴上VR头显、拿起手柄进入《半衰期alyx》世界的奇妙冒险。

除此之外,它还有意义吗

游戏的意义不仅仅是带来快乐,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会影响人的价值观、阅历、个性等方方面面。

人类的历史已有千年,游戏却在20世纪才缓慢起步,它被游戏爱好者们称为第九艺术。游戏真的配称为第九艺术吗?以开发的角度,能以一己之力制作一部完整游戏的开发者,被称为“六边形战士”,因为开发一款游戏需要编程、美术、作曲、编剧、玩法设计等多方面能力,即使开发完成之后也必须寻找发行商让作品得以面世。游戏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殊媒介,可以让大量传统艺术融为一体,它被称为艺术当然够格,但我并不因此认为游戏就是艺术,事实上,能称为艺术的游戏凤毛麟角,比重也远低于传统艺术,这也是人们谈起艺术时,几乎不会联想到游戏的原因。

游戏必然存在着高低贵贱,只有相当顶尖的作品才可称为艺术。你不能说一个用免费素材粗制滥造、换皮抄袭的网游与开发者数年精心打磨之作是平等的。书籍类存在穷作者一生的巨著、经过严谨考察的科普读物,也有乱七八糟的网络爽文;音乐类存在引人深思的经典曲目,也有狂吼一通、无病呻吟的流行乐;视频类存在包含海量知识的纪录片,也有颜值至上的肥皂剧。同样地,游戏也存在像《极乐迪斯科》这类晦涩但内涵丰富的作品,也有三分钟一局、无剧情无深度的氪金手游。

以玩家的角度判断游戏的好坏,要点可能在于乐趣获取时间快慢,短视频与手游不用思考也能碎片化时间内获取大量快乐,但意义也止步于此,它们并不具任何营养价值,反而可能带偏人的价值观。无法否认的是,在当今的快节奏生活下,大多数人已经做不到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娱乐活动,只能以快餐式地获取乐趣勉强支撑着生活的动力,他们玩游戏,但并不喜欢游戏,游戏只是短时间获取快乐、发泄情绪的一个工具,不包含任何其他情感。

游玩一款优秀单机游戏,快乐的获取速度可能是缓慢的,甚至是折磨的,但它包含了快乐之外的东西。玩《旺达与巨像》时,虽然乐趣有限,但上田文人浪漫、隐晦的艺术气息震撼了无数玩家;玩《塞尔达传说》时,一步步解开由“机关大师”青沼精心设下的谜题,对于思维能力、思考方式的锻炼淋漓尽致;玩《女神异闻录》时,玩家了解到“荣格心理学”、“灵知主义”、各个神话中的荒诞怪物;玩《席德梅尔的文明6》时,仿佛穿越历史上下数千年。

John Carmack

价值观、人生的目标也会随着游戏而改变,游戏从开发者而来,它也造就着开发者们。优秀的游戏可以帮助建立起个人爱好与特长,《Doom启世录》中卡马克与罗梅洛,他们自小热爱着游戏,卡马克从游戏中挖掘出了代码的天赋,而罗梅洛感受到了关卡设计的魅力,他们联手带来的《毁灭战士》《德军总部》又影响了无数开发者。樱井政博的开发之路从FAMILY BASIC开始,最后制作出《星之卡比》《任天堂大乱斗》这些顶级作品,即使退休后也在油管开设游戏开发系列“免费网课”。他们是极少数的天才,谁又能说普通人无法从中受益呢?

“都是臭打游戏的!”,“玩个游戏还分高低贵贱是吧(流汗黄豆)”,这类言论常常出现在网络上“秀优越帖”的回复中,固然优秀的作品并不能改变个人素质,不该产生某种优越感,但也我难以赞同游戏的“众生平等”论,游戏与游戏之间各不相同。虽然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获取知识的效率比纯粹的学习低得多,无法取代人们的生存方式,但娱乐时学到东西、丰富的阅历是很多学习所得不到的,娱乐时间有限,与其花费在无意义的快餐娱乐上,为何不选择更优秀的方式?

独立游戏大电影

就像哲学中的辩证法,玩家们玩的游戏不代表个人素质,却反映着自身品味的高低,而玩家的数量又影响到游戏的开发。开源社区的开发者们喜欢用“Made with love”描述自己的项目,游戏的开发亦是如此,我很喜欢《独立游戏大电影》中《Fez》《超级肉食男孩》《时空幻境》的故事,许多开发者制作游戏的目的不是金钱而是爱,一个项目的启动未经任何市场调研,设计玩法时大胆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希望为玩家带来快乐,游戏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心意。反观某些手游、网游厂商在设计游戏时,最初的目标就是唤起虚荣心、引诱玩家进行“氪金”,让游戏更具“粘性”、想方设法让用户沉迷其中,如何为后续DLC、皮肤做铺垫来大赚一笔。

显而易见,沉迷后者、无法分辨是非、受厂商“套路”玩家,甚至让游戏影响到了生活,品味确实是太差了。这类玩家的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决定了市场的样貌,届时制作精良的游戏不被接受,质量低劣的作品横行,最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此后的新玩家、或是不玩游戏的人们只能接触到这些“粪作”,便觉得游戏已经无药可救,认为它们犹如“毒品”一般,甚至专门设立“网瘾学校”等电疗机构,更别谈投身于开发之中,这便是中国市场前几年的状况,悲哀。

Eastward

不过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与Steam带来的冲击,许多国人意识到了游戏原本的样貌,开始组建团队追逐梦想。现在,Steam与eShop上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中国独立游戏,例如《风来之国》《勇敢的哈克》《OPUS》等等,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带来了小小的“中国震撼”,星星之火燃起,未来仍然存在希望!

后续

update:发文前就已预见,这篇主观性较强、话题颇具争议性的文章会打破某些群体的玻璃心,必然会遭受不少批评,不妨一起看看来自VGtime所谓“核心玩家”们的发言吧~

文章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博主承认,但是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稿费而约稿的稿件,不会因为没有明确的中心就放弃发表,博主发表在博客、社区之中,用户有看/评论的权利,我没意见。不过逻辑混乱倒是愿闻其详,不过此用户也没有展开说明,可能是传统艺能“点到为止”吧。

这位22级老用户就更是语出惊人,直接道破这类文章不该存在,人类应该忠于自己的本能而不应该思考,属于是绝对的返祖主义者,不想思考建议直接重开当猴子去。不过既然不感兴趣,为何还点进文章发两句高见,那应不应该思考“这个行为”的意义呢,难道单纯的因为发表评论快乐才发表?

必杀技:制高点。简单概括这个用户的观点: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快乐,其他附加价值是人们主观合理化的产物,并无客观性;游戏没有高低贵贱,博主不应该站在制高点自作清高。

博主觉得这条评论与其说是批评更像是在与文章内容进行辩论,在本文第二大段中,博主就已经阐述了游戏带来快乐之外的、客观存在着的附加价值,它们并非唯心主义者口中合理性的附加产物,事实上该用户说出此言就已经暗示其站在了一个相比传统艺术形式较低的位置,在自己内心深处仍然只是觉得游戏是纯粹的商业娱乐产品,既不是艺术,也没有分泌多巴胺之外的价值。

而本文所强调的就是打破这个偏见,游戏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属于绘画、音乐、电影、雕塑,反而是它们的有机统一。但人们为什么会对游戏有“低身段”的刻板印象呢?这又追溯到游戏的历史,不妨先说说电影,早期电影是资本家、大艺术家独有的活动,只为少数上流阶层所欣赏,也因此它很早就成为了公认的艺术形式,但在现代社会中,电影又被商业化,被好莱坞、迪士尼、环球等大公司垄断,一切为票房服务,独立导演几乎销声匿迹,于是电影是不是艺术又在当代引起了争议。

而游戏的历史与电影恰恰相反,游戏从商业中起家,诞生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搞钱”,这点在雅达利大崩溃后尤为突出,大家对游戏失望透顶,而对我们身处的国家,更是早早颁布游戏机禁令,电子游戏在大多数国人眼中无异于“电子毒品”,海外的游戏文化其实是赛博版的“鸦片战争”,一时间人心惶惶。沉迷游戏的人学业荒废、一事无成,犹如行尸走肉,可游戏真的有那么恐怖吗?如果没有游戏,这些沉迷游戏的人就能焕然一新,成为国家栋梁吗?

无可否认游戏的沉迷性,可沉迷性来自于何处呢?来自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家为了赚更多钱而不断想方法吸引游戏花费大量时间。的却,资本需要被规范。可是在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艺术性也在加入其中,硬件门槛的降低带来了一批批独立开发者,Steam等平台的上线让独立游戏井喷。开发者们如同独立导演,目的并非是为了赚个盆满钵满(能扛住独立开发压力的,有无数种职业道理可以选择)而是为了传达心中所爱,传递知识、传递思想,他们的游戏讲述了一段故事,而不是吸引人一直玩下去,这些游戏不会让人沉迷,反而引人深思。撇开开发者,第九艺术的交互性甚至用于教学之中,例如装机模拟器、太空引擎、模拟飞行这类作品可以为现实生活提供宝贵经验,交互式的操作让用户有一种“实战”的感受,效率远超传统形式,难道它们不是游戏吗?

游戏的历史与电影相反,这是博主根据自身游戏生涯得出的,现代游戏正在从商业性到艺术性转变,与作者电影转变为商业电影恰恰相反,即使是大厂们开发的3A游戏,大部分也绞尽脑汁加入颇具艺术气息的要素。简单举几个例子:年度游戏《艾尔登法环》,它不是独立游戏,来自于受大厂角川、万代支持的FS,其中对艺术细节的考究精益求精,包括建筑设计、盔甲服饰设计、神话的融合等,同样是年度游戏《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同样出自商业大厂任天堂,试问可以否认其艺术性吗?或许野炊的艺术不在于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但其作为第九艺术最具特色的交互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更不用说活跃于市面的高质量独立游戏,为何总是如此不自信,认为游戏就如同烟草、毒品一般毫无意义?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评价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承认游戏的优劣?马丁斯科塞斯鄙视漫威电影,宫崎骏鄙视当今的媚宅动漫,玩家就不能鄙视劣质的游戏?

人民网

游戏的价值也并非博主口说无凭,连红色官媒都已经开始强调其价值,但国民性却仍停留在旧世代,或许和国人内在却不愿承认的“崇洋媚外”思想一样,游戏距摆脱低贱的固有思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想到这里应该已经讲明白“低身位”的问题了,不妨再聊聊游戏到底分不分高低贵贱。首先声明,我并没有直接说单机比网游高贵,而是大部分单机比粗制滥造,想尽办法让用户氪金的网游高贵。

想必这位用户相当重视游戏,以至于游戏也能和人类一样,人生而平等(实际平不平等也不好说),游戏也生而平等,没有“高贵”一说。既然游戏这么重要,那湖大学生刚写完的毕设游戏也是游戏,想必能和《合金装备》平起平坐吧?后者能上TGA,那TGA凭什么拒绝这位大学生的毕设作品?赤裸裸的游戏歧视!!前段时间出了一个新游戏《金刚:骷髅岛》,IGN编辑给了3分,岂有此理,IGN凭什么敢给游戏打分?那岂不是也能给人打分?为什么给《时之笛》10分而金刚3分?游戏应该生而平等,一律10分处理,这种评分机构根本不应该存在,它是封建阶级对广大人民的剥削!不过似乎人民也看不起金刚,玩家们将其看作一个笑话、一个嘲讽对象,这股嘲讽情绪甚至蔓延到了开发者。连玩家的内心深处都没有平等看待游戏,是不是说明全体玩家的价值观都是歪曲的?最后再想一想,是游戏平等出现了问题,还是世界出现了问题?

好在VG也有一些愿意接受他人观点的倾听者,而不是认为自己是老用户,看过许多大佬编辑的文章,将自己先放在“制高点”,连文章内容都没仔细看就先进行批评的“核心玩家”。我认为自己并非不讲逻辑、一意孤行之人,愿意接受理性的、批判性的意见。